△ 011|小说里的角色是怎样活过来的?
新的500日写作确实有很多「狡猾」的地方。
完成「刻意写作」的后两、三篇文章,往往都是在讨论当下的事情,因为这样最不用「动脑子」。「刻意写作」是从三年前开始的,每次随机三个词语,然后把这三个词写成一则场景小说。这种写作练习是为了保证大脑为「想象力」和「意识流」服务,不会因为长时间处于对某种机械化思考,而导致大脑生锈。
不过「刻意写作」基本上是3倍的速度在消耗创作细胞,既要在言简意赅的文字里描写出一个场景,又要把每个人的矛盾、人物刻画、剧情反转一堆东西考虑进去。我现在还处于不太成熟的创作阶段,所以这种「刻意写作」还远不能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。
前段时间看了《哈利波特20周年:重返赫格沃滋》,那时候就在想一个问题,为什么丹尼尔、伯鲁特和艾玛就如此地符合《哈利波特》里面的角色?当时是因为现有了小说设定的原型,还是因为他们的演绎,让每个人在阅读哈利波特文字版的时候,自然而然地将他们的角色形象套入到了小说之中?
这应该是包括J·K·Rowling在内,诸多作家所追求的一种写作状态——角色有了自己的生命,由他们本身去引导剧情的发展。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,而且似乎已经被人们通过确实的文字给定义下来,但是真的要感受到这些角色的存在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在有限的写作经历里,有为数不多的只设定了人物,而没有设定剧情地创作故事,例如《沙漠》,只是对应七宗罪的希腊语发音,确定了每个人的姓名后,故事就以沙漠作为背景故事开始了;还有的是,明明有故事设定的走向,但是在写的过程中,却发现角色似乎朝着另一个位置的剧情发展去了,只能被角色牵着鼻子走,倒要看看剧情应该如何进展下去。比如前几天创作的《恶魔的伪证》,一开始我根本就没有打算写VR被摘下的那一段,更不可能去预设亚当、夏娃、莉莉丝和撒旦的剧情。
是剧情中的人物活过来了吗?
很多人会用「人物活过来了」来解释这种抽象的存在。我今天就试着用可以解释清楚的方式来说说小说里的「生命体」是怎么活过来的。
在知乎上还真的有人问过「如果让小说中的人物活过来」,我认认真真读完了每个人的评论,每个人都说的很有道理,但都没能解释小说里的人是「怎么」活过来的,他们只是教授了让人物更加立体的技巧。不过有一个人的回答我挺喜欢:「你都不把他们当人,你怎么写活他们。」
我记得有一个写作的人说过:「写作是一场自我悖驳的旅程。」
好吧这个人就是我,所谓悖驳就是「Paradox」,这是极富哲学意味的一个单词。从古至今,有多少人都在围绕着这个词去思考人与人、人与自然、甚至是人与神明的关系。而悖论则是在这些思考中时常会出现,并且扰人千年的Bug,藏在系统的规则中,揪不出但又不足以让系统崩溃;但是每到关键的那一刻,悖论却成了颠覆整套系统的核心所在。
如果一次(虚构)写作的过程中,角色仅仅是按照你的故事进程成长、说你设定好的台词、或是经历你预演的喜怒哀乐,那这部小说里的人物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太立体的一面。另一种可能,是你在创作的过程中,这个角色像是有了自己的意志,他说了原本不是你设定好的台词,结果导致整个故事朝着另一个剧情发展去了,你为了故事线性和逻辑的合理,就不得不跟着他的节奏去推进过程。而这种悖驳的过程,看上去是角色有了生命,事实上也只是你自己在悖驳自己罢了。
而悖驳的关键,正是你大脑里的两个自己。一个是正在将想象加工成文字的「意识」,他负责想象,在没有真正尝到鲜血的时候,刺激你的味蕾察觉到血腥味。或者是在你的海马体里调取一切关于某种气味的记忆,从小达到,这些嗅觉上的记忆会联觉出一整段完整的回忆。你没杀过人,但你总是在看某一部电影的时候,记住了刀刃划过皮肤,血液迫不及待地从皮层渗出的画面……另一个自己,是时时刻刻都会蹦出来破坏你的规则,否定你的写作能力、猜疑自己的水平、嫉妒别人的文笔、蔑视别人的风格……等等这些作祟心理的「潜意识」。
你原本对剧情的展开非常有信心,主人翁在你的笔下就应该在这个动机之下,去完成应该做的事情。但这个时候,「潜意识」爬出来喊卡。「你有没有脑子啊!别人都这样写,你也这样写了?他凭什么会选择屈服,我要是他就一定不会屈服,我就要选择反抗……」这个声音非常的恼人,让你根本无法再写下去。你不得不起身上个厕所,或是给自己倒了杯咖啡,又回到电脑前:「要不,他应该试试在剧情里反抗?」
Damn! It’s a fuckin’ trap!
上「潜意识」的当,就意味着角色活过来了,角色开始超脱你原本的设定,有了你并未设定的情感。为了跟上他,你只能把自己带入到他的世界之中。你要开始用他的视角去经历故事本身,越是这样,你就越是消耗更多的创作细胞,去维系这个失控的家伙能在小说里活下去。
在知乎的回答中,有人提到了「人物传记」。
我不否认人物传记的作用,他确实起到对一个人物性格、角色张力、细节刻画的积极作用。但是人物传记本身也是对角色生命的束缚,类似于在西瓜外面套上一个正方形的器皿。比起「人物传记」,我觉得反而应该写得是「回忆篇」。为什么很多连载故事、续拍电影会在某一个节点出一部分「回忆篇」?因为这个东西就是来桥接过去和现在的关键,当一个小说角色开始脱离原本预期活在小说中时,你需要在此驾驭他,那就去设定一个属于他的「过去」,这个过去是造就他在「悖驳」的那个瞬间作出超脱你预期的根本原因。「回忆篇」的作用,是让你的人物角色变得合理的关键。
在上了「潜意识」的当后,他还会不停地出来让你恼羞成怒,否定你、恐吓你、将你贬得一文不值,如果你再上当,基本上就是放弃写作的过程了。因为角色你已经无法驾驭了,接下来就连剧情你也编不下去了。所以总体来说,「潜意识」在写作的过程中是不停作祟的存在,但是没有它,你是完全没办法用意识去刻画一个人物内心的意识流情绪的,它也更不会在某个关键点让你的角色「悖驳」你一次,然后彻底让角色活过来。
那就不要听丫的话,小人物就应该成为大英雄!
这确实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。程序化的写作,可以避免过多的脑细胞死亡,也能更好的契合市场。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爽文千篇一律,但是为什么看着就是让人欲罢不能呢?出了爽,更核心的点在于,这个角色是更容易被读者套入进去的躯壳——他受控、普通、能带来普遍性的共情、能让人不自然地从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模样。角色在剧情中的成长、与牛逼人物的组队、最终成为那个牛逼的存在,读者会不自觉地发现自己也成了这个人。
不得不说,这也是一种写作的技巧,用你猜得到的剧情,让你爽一把,其实要刻画出这样一个角色也并不容易,你至少得摸透人们心理最渴望的东西是什么。你才能把这些凡人所不能实现的幻想,安插在一个卑微的小人物身上,一步一步地帮他们实现。
而这种模式的「活过来」,是让读者本身,将自己套入到了角色欲望的公式之中,是读者赋予了角色生命。
曾经有试过创作一个这样的角色,但写着写着,那个「潜意识」就出现了,蛊惑着你去颠覆你创作的角色,然后不得不朝着新的剧情去了。这个过程简单来讲,就是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自我悖驳。如果一部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,你就完成了这场疯狂且杀脑细胞的悖驳之旅。
这本身,就是这一个500日写作,需要去尝试和挑战的,既然悖驳一定会发生,那如何让这个因为悖驳而活过来的角色,真正意义上的让人觉得他确实活过来了。